极度疲劳,胃肠道症状严重(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呕吐),皮肤黏膜黄染逐渐加深,尿色逐渐加深,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尿道出血等。)是主要的常见临床特征,也可能有低烧和各种并发症等。由于肝衰竭的分类不同,具体的临床表现也不同。
(1)急性肝衰竭:急性发作,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人格改变、行为异常、精神障碍、思维混乱、睡眠障碍、定向和理解力下降等。)。北京佑安医院5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88%有高度疲劳,80%有严重食欲不振,76%有恶心呕吐,84%有腹胀。40岁以下青壮年占78%。由于以往的健康状况和对疾病的极强耐受性,他们仍然可以工作或在疾病早期工作。此外,对疾病缺乏认识也是疾病加重、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
(2)亚急性肝衰竭:发病为急性,发病期为15天至26周。除了与急性肝衰竭有相同的症状和体征外,黄疸迅速加深。由于病程的延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如腹水、腹腔感染、肝性脑病等。,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水肿和意识障碍。诊断也分为腹水型或脑病型。
(3)慢性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既往有慢性肝病,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失代偿,临床症状较急性肝炎更重。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肝功能逐渐下降、失代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衰竭死亡率为73.9%,其中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死亡率分别为87.8%、69.3%和66.5%。
目前对于肝功能衰竭没有具体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基础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移植治疗。
药物治疗
(1)基础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同病因综合治疗,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
①一般支持性治疗:卧床休息,严格消毒隔离,每日供能供液,内环境稳定,动态监测肝功能、血液生化、凝血等变化。
②病因病机治疗:
病因治疗:对于HBV标志物和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应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临床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近期抑制肝衰竭的炎症过程,远期抑制炎症,延缓肝纤维化,减少肝癌的发生;但在后续治疗中应注意病毒变异和停药后加重的可能性。对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肝衰竭,及时停用可疑药物,严格戒酒。
b .激素治疗: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对降低急性肝衰竭(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的死亡率有显著作用,但糖皮质激素在乙型肝炎引起的慢性和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争议。周先山等人通过对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随机分组研究,发现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天× 7天,然后逐渐减量,总疗程7周)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性,同时不增加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用甲泼尼龙治疗30例hbv-aclf患者作为治疗组,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激素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c .营养支持和促肝细胞再生治疗:为了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可酌情使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1(PE G1)脂质体等药物,但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营养支持疗法,提供必要的、平衡的营养基质是肝脏再生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低代谢状态不仅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且具有很高的生存概率。疾病的关键期可以保证基本的代谢需求。过多的糖输入和过多的能量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任何疾病阶段都提倡通过胃肠道摄入营养,不足部分静脉注射。
d肠保护等:肠屏障功能与肝衰竭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80%的分泌性iga来自肠道绒毛膜上皮细胞,机体的免疫状态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保护肠道非常重要。我们强调定期营养是保护和滋养肠道的重要措施。此外,口服肠道益生菌、乳果糖等。有利于维持肠道环境;适当选择抗氧化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用于修复肝细胞膜的多烯磷脂酰胆碱和用于缓解胆汁淤积的腺苷甲硫氨酸。
③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根据各种并发症的诱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选择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外科治疗
(2)人工肝支持治疗:有很多种。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血浆置换。其原理是用新鲜血浆替代肝衰竭患者的血浆,从而清除有害物质,补充机体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肝移植机会。人工肝治疗也是综合医疗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在血浆置换后使用内环境调节药物,可以增强人工肝治疗的价值,为国家节约血液。
(3)肝移植:肝移植是内科、人工肝、肝移植综合(综合)治疗肝衰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在排异药物的应用经验、术后抗病毒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进展,但由于肝源短缺、成本高等原因。对于经积极药物治疗和人工肝治疗后不可逆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应尽早考虑肝移植。
由于肝衰竭患者厌食伴随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吸收、消化不良常见,肝衰竭时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尤为突出。通过临床工作中对各种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发现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抗毒素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
通过对不同肝衰竭患者的静息能量代谢测定和饮食记录,发现普遍存在饮食营养摄入不足,体内三种营养素代谢失衡的现象。结合肝衰竭的临床类型和不同并发症的特点,患者饮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肝衰竭患者的饮食应避免硬、辣、热、快餐等食物。食物应清淡、新鲜、易消化,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严格限制烟酒摄入;
(2)疾病早期以静脉营养为主,口服营养为辅,恢复期以口服营养为主,静脉营养为辅。部分危重患者可使用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输注营养液。如果没有糖尿病,他们可以选择少吃多餐。
(3)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时,营养液应包括葡萄糖、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并连续缓慢静脉输注为宜;
(4)保证每天摄入总热量在1500千卡以上(视病情严重程度而定)。肝性脑病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可服用氨基酸制剂;
【/S2/】(5)【/S2/】除了白天正常进食外,睡前还要补充一餐(200-300大卡)。研究表明,睡前补充一餐(主要是50克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改善身体的“饥饿状态”,最终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
(6)对于大量腹水或水肿的患者,应适当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钠盐日摄入量500-800mg(氯化钠1.2-2.0g),进水限制在1000ml左右。如果出现严重的低钠血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7)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菌,能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繁殖,促进钙、磷、铁的吸收。建议两餐之间服用。
在肝衰竭患者中,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70.7%、41.3%和37.3%,腹水的发生率为51。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65.8%、54.8%和81.5%,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1.9%、18.3%、17.5%,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2.2%、22.1%、52.7%,脑疝的发生率分别为17.1%、8.6%、6.5%,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2.2%、14.4%、30%
(1)肝性脑病:由于肝功能衰竭时肝功能整体功能障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最终可导致死亡。
(2)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衡:由于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和利尿剂的使用,可能出现低钠、低钾、高钾血症和酸碱失衡。
(3)肾功能不全: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内毒素不足,可引起功能性肾功能不全。如果不及时有效的纠正,会导致器质性肾功能不全,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4)重症医院感染: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手术侵入性较大,住院期间可合并各种医院感染,加重病情,包括各种真菌和细菌。
(5)凝血供能障碍引起的各种出血:如鼻出血、黏膜瘀斑甚至内出血。
(6)血糖代谢异常:由于食欲差和肝脏葡萄糖代谢受损,可能会发生严重低血糖。
标题:{健康饮食}慢性肝衰竭中医治疗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理慢性肝衰竭的并发症
地址:http://www.bafangchuanqi.cn/jkys/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