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的有关精神,为确保临床必需数量的小市场紧缺药品供应,对拟在指定地点生产的药品品种(含麦角新碱等16种药品)公开征求意见,直至3月18日。

主管部门已经不是第一次下发定点生产药品的文件了。为什么他们现在还要继续征求意见?

这次国家卫生计生委药品监督管理司拟就药品品种定点生产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在3月18日前反馈。可见,推广定点生产更为迫切。

名单中的16个品种大部分都是多年生产的,技术成熟,疗效明显,有必要的临床产品。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企业将减少产能、库存、杠杆、降低成本和弥补不足。现在用行政手段实行定点生产不奇怪吗?但奇怪的是,在国家发改委退出大部分药品价格的行政管制后,药品生产实际上面临着比药品价格改革前更为严峻的行政强制降价、二次议价甚至三次议价,部分药品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地步,其中大部分是临床必需的,市场供不应求,替代性差,相对消费量大。

{药品信息}又一轮药品短缺警报拉响

很多声音一致指责药品价格被人为抬高,降低药品价格成为医疗改革的目标,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药品价格都是人为抬高的,有的药品价格是正常的甚至是人为压低的(价格接近或低于成本)。有业内人士分析:现在按照品种,20%的药价都是人为抬高的;按照销售额,80%的药价都是虚高的。这80%的品种药物只占销售额的20%,说明很多药物正在被挤出市场。目前有些地方规定所有药品都要减一定的百分点。对于虚高价格的药品,价格不一定能降低到位,但对于正常甚至虚低价格的药品,则是致命伤。

{药品信息}又一轮药品短缺警报拉响

价格是产品价值的凝结,是其使用价值的体现。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经济要素。它通过市场供求平衡自己。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也有一套控制价格的政策措施,不会强制降价几个百分点。现在有些地方出于改变“看病贵”现状的善意,认为用最简单有效的行政手段强行降价,很快就会见效。也许价格短期内确实处于“好的局面”,但有可能白市的货源很快被切断,黑市价格猛涨。

{药品信息}又一轮药品短缺警报拉响

去年底有媒体报道指出,对全国12个城市40多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有342种基本药物达不到国家和地方标准,其中许多是廉价的救命药。因为很难找到药,供不应求的药价格被炒了,有的涨了好几倍甚至上百倍,就是明跌促成暗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制药厂没有利润,或者利润被压缩到空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能否开发新产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标志?

{药品信息}又一轮药品短缺警报拉响

其实药价虚高或虚低的范围是很明确的:虚高的基本上是专属药、专利药、进口药、原研药等缺乏竞争的药物;价格被人为压低的药品,基本上都是很多公司生产,经过多轮竞争降价的药品。如果不顾具体情况,认为药品价格人为偏高,没有具体分析或治疗,就必须降低所有价格,这不仅造成人为高价药品价格下跌,而且造成人为低价药品生产无法维持,被迫断供。

{药品信息}又一轮药品短缺警报拉响

现在,主管部门已经发布了新一轮的药品短缺预警。虽然中医有针灸、灸疗、药物、指导、食疗六大医法,但医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治疗疾病的主要载体。西医一病一药,无药难医。定点生产的药品如何定价才合理?如果价格还被人为压低,恐怕没有企业愿意去定点。即使是迫于行政压力或者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而接受,也不可能长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更不可能复制到其他产品和其他企业。如果一个合理的价格固定在一个固定的点上,那么竞价和二次议价应该是死的吗?

{药品信息}又一轮药品短缺警报拉响

主管当局一直担心不能以低价生产高质量的药品。作者认为,可以进一步理解,质量稳定、疗效可靠的药物,是无法用不断降低的价格生产出来的。

医学之于医学,犹如米饭之于烹饪。国家卫生计生委以立足民生的定点生产方式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应该肯定。但是,16种供不应求的药品已经固定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药品供不应求吗?在给药过程中如何标本兼治?需要经过广泛而全面的社会调查,找出药品短缺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直接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主管部门需要尽快推进的下一步工作。

标题:{药品信息}又一轮药品短缺警报拉响

地址:http://www.bafangchuanqi.cn/yyxx/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