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改变,导致管腔闭塞,梗塞灶变小。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 ~ 30%。常见的病变部位为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和脑桥,少数位于脑室的桡侧冠和室管膜下区。这些区域的动脉大多是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实际上是大脑动脉的远端分支,也称为终末分支。由于深穿支动脉的供血范围有限,单支闭塞只造成小范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囊性病变,直径0.2 ~ 15 mm,多发,小梗死灶仅略大于血管直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小囊腔可以保留。由深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该病的大脑动脉可有以下改变:
(1)纤维素样改变:见于重度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和血浆渗出。
(2)脂肪玻璃体变性: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动脉脂肪变性见于直径小于200 μ m的腔隙性病变。
(3)动脉粥样硬化:在慢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现,直径为100 ~ 400微米的血管具有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
(4)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该病分为21种腔隙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浅层感觉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次是单纯运动性偏瘫。然而,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和深支动脉闭塞部位的多样性,临床症状不断变化,新的临床类型不断被ct证实。只有21种腔隙综合征不能完全概括。近年来报道的10种罕见腔隙综合征总结如下:
1、纯感官型(pss)
其临床表现为一侧、四肢麻木,无肢体无力、偏盲、失语等症状。如果麻木只涉及以嘴和同侧手臂远端为中心的一侧面部,尤其是手,则为手足口综合征。受影响的区域可能有冷、热、疼痛或僵硬。杨报告3例单纯感觉性卒中,均经ct证实。病变部位可在丘脑感觉核或丘脑皮质投射区。而手足口综合征的梗死灶在丘脑腹外侧核内侧下部和腹外侧核外侧部。当小梗死涉及丘脑感觉核或脑干至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的其他部分时,可引起Pss。此病预后良好,很少复发。
2.单纯性构音障碍
吴等报道12例经ct证实的单纯性构音障碍性腔隙性脑梗死,均有轻度语言障碍,其特点是言语模糊,语音语调不准确,但无音位错误,完全可以理解。有些病人声音差,说话慢。但没有面瘫,偏瘫,锥束征,喉麻痹。病变主要位于基底节,lchikawak也有类似分析。双侧基底神经节的广泛神经结构参与语言功能活动,并与皮层语言中枢有反馈联系,易于补偿,对其发音运动起辅助作用。
3.单边舞型
该病主要见于中老年重度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主要原因是硬化小动脉闭塞所致的腔隙性梗死。文献报道了该病的发病部位,与额叶、桡冠、尾状核、壳核、内囊前肢和苍白球一致,尤其在新纹状体。跳舞姿势:最常见于左上下肢、单纯上肢或面部和上肢,其次是右上下肢或右上上肢。舞蹈形式:手、腕、前臂无节奏的不自觉拉伸、转动、摆动,上臂舞蹈不明显或无。Willium等人报道奋乃静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
32例tia患者经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图谱,占当时确诊tia的43%。1983年waxman提出其发病率为12% ~ 76%,徐报道在国内为32%。其发生机制推测是由于梗死灶小,侧支循环丰富,梗死灶内细胞不完全坏死,生理功能仍正常,故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仅在急性缺血发作时出现,急性缺血恢复时症状消失。Boqousslorsky等人认为,由于同侧血供的补偿,梗死区的一些功能细胞仍然存活,在cits急性发作后,神经功能可以迅速恢复,但陈旧性静态小梗死的边缘区再次缺血,可引起另一次tia发作。因此,病理上为脑梗死,临床上为复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Waxman等人认为,真正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不能仅通过病史来区分,必须通过ct来证实。
5.癫痫类型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癫痫是中年以后继发癫痫的重要原因,在老年人中居首位。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癫痫多见于基底节或内囊区,临床上表现为全身性惊厥,但脑电图多为正常。癫痫可发生在梗死后不同时期,梗死早期癫痫主要由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脑水肿和缺血缺氧引起的代谢改变引起,恢复较快;缺血改善,脑水肿消退,代谢紊乱减轻,癫痫主要是由血红蛋白、铁、铁蛋白等组成的癫痫病灶引起的。,这种情况经常反复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使用抗癫痫药物的规则,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6.双侧丘脑旁核腔隙性梗死综合征
钱氏曾报道一例ct显示右侧丘脑呈低密度区,直径约1.3cm,左侧丘脑呈低密度区,直径0.3cm,诊断为双侧丘脑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为发病时深度昏迷,然后是高度嗜睡、冷漠、korsakoff失忆综合征和垂直凝视麻痹。钱所报告的证候在梗死部位、范围、病理变化等方面均符合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应属于腔隙性脑梗死综合征。多数资料提示该综合征预后差,完全恢复少,多数患者死于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7、中脑背腹三联征
冯报告了一例这种综合征。ct证实病变为右侧中脑和背外侧丘脑的腔隙性梗死。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经典韦伯综合征、克劳德综合征和贝内迪克特综合征。在病变的另一侧有轻瘫、不自主运动、感觉减退、反射亢进和病理综合征(+)。病灶侧眼睑下垂,眼球在外展位,内收不全,无法上下旋转,瞳孔放大,光反射消失。该综合征预后良好,动眼神经功能障碍可在短时间内部分恢复。
8、同侧偏瘫共济失调综合征的梗塞
腔隙性脑梗死图谱fisher于1965年首次报道的同侧偏瘫共济失调是指偏瘫肢体并发小脑共济失调,在当时被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综合征。之后国外相继报道,ct逐渐确定梗死部位,主要位于脑桥腹侧上1/3和下2/3交界处、中脑腹侧、内囊后肢和/或上部。临床表现为:①偏瘫程度一般较轻,尤其是下肢较重、上肢较轻者;②小脑性共济失调清晰,无力不能解释;③与面瘫相比,面瘫多于舌瘫;④患侧肢体麻木。这种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小梗塞。
9.单纯性面瘫综合征
1984年,黄晨亚等报道了35例腔隙性脑梗死伴孤立性面瘫,后来国内余家报道了6例,均表现为中枢性面瘫。ct证实该综合征的病变位于基底节,可能累及皮质脑干束,因此仅显示中枢性面瘫。ct检查阳性率约为60% ~ 96%,与腔隙的位置和大小有关。
10.由于缺乏脑定位导致的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图谱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5% ~ 32%。大部分都是在普查中发现的,没有任何主诉和积极迹象。部分病例可能有先兆,如阵发性头晕、异常疲劳、精神抑郁、视力模糊、复视、一侧面部麻木、一过性失语等。但一般在24 ~ 48小时内缓解,72小时后体检未发现阳性脑定位征象,大部分腔隙性病灶位于豆状核和外膜。辐射冠和大脑静态区范围小,导致轻度脑功能缺损,一般难以发现和忽略。腔隙性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疾病。除了饮食锻炼和科学护理,只有坚持可靠的药物治疗,才能真正从病因入手,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有效防止复发。
这种病的治疗基本和脑血栓一样。高血压应该积极治疗,尤其是那些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的人需要防止复发。同时,要注意压力不能太快或太低。
(1)急性期:原则是尽快改善脑缺血区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缓解脑水肿:严重梗死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可用于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更换等量液体;②大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无血液体,达到扩容的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剂:用于防止血栓扩散和新血栓形成。1)肝素。②双香豆素。
6.血管扩张: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对于颅内压增高的重症患者,有时会加重病情,不建议早期使用。
7.其他:高压氧治疗、体外反搏治疗、光量子血液治疗也可用于此病。
8.中药:有复方丹参、川芎嗪、天心泰血栓心脉宁片、升息血栓心脉宁胶囊等。同时采用针灸和按摩。
第一类: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应用广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抗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梗塞灶周围血肿和水肿的吸收,改善临床症状。不适合急性治疗,主要根据根本原因。
第二类:芳香开窍疗法:擅长开窍,能疏通经络,理气活血。临床上可治疗缺血性中风引起的头痛,对肢体疼痛有明显效果。芳香开窍药(如麝香)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到达病灶,见效快,疗效确切。
第三类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双重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被公认为中医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中成药可以对缺血性中风的整体病因产生作用,如血液疾病和血管疾病。利用处方中数百种动植物和芳香药物有效成分的配伍和协同作用,可以达到协同增效、减毒、耐药等多靶点治疗效果。心脑血管类中药中极为罕见的代表方剂天心泰血栓心脉宁片,提高了疗效,大大提高了成品药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用于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改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头晕、头痛等症状,同时防止复发,效果明显。临床用药表明,长期使用天心泰血栓心脉宁片可使缺血性中风的复发率降低80%以上,死亡率降低90%以上。
脑梗死药物治疗的重点在于同时对血液和血管疾病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治疗,以达到治疗脑梗死症状和防止脑梗死进展的最佳治疗效果。对于脑梗塞这种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用药。根据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情况,选择安全、持久、稳定的药物是药物选择的关键。西医在治疗脑梗塞的同时对肝肾、消化道、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很多西药都有耐药性。这是因为西药不能在多个环节上治疗脑梗塞的复杂病因。其药理作用体现在一个化学配方上,也就是说一个配方只能防治一个环节,远期效果差。因此,西医治疗脑梗死不适合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长期服用。
(二)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理疗和针灸等。
腔隙性脑梗死图谱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如果能在发病早期确诊,并给予适当治疗,多数可在2周内完全康复;一些患者可能会留下轻微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需要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死容易多次复发,多次复发可导致患者智力下降,甚至痴呆、假性球麻痹(由于支配舌、咽、喉运动和反射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唾液过多、饮水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因此,预防疾病及其复发非常重要。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糖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应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口服阿司匹林或ticlipidine(商品名:ticlid)活血素口服液往往能获得比其他复杂治疗更好的预防效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保健,不吸烟,少喝酒,合理运动,生活规律,乐观的生活态度,定期检查心脏、血管、血脂等。,并及时合理的处理异常情况。由于神经功能损伤后的恢复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肌肉力量、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的恢复速度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异,大多在病后两周至半年内逐渐恢复。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树立耐心、信心和毅力战胜疾病,恢复自我。
阿司匹林肠溶片由cox1乙酰化。但由于个体差异,47%的人对阿司匹林耐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没有效果。部分患者仍有脑梗死复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已引起胃出血。这部分需要用氯比格雷特或中药代替。目前有天心泰血栓心脉宁,可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中药。该药是首个以二级预防为主的脑梗塞二级研发中药。目前我国脑梗死复发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因为二级预防不成功,所以树立正确的二级预防观念非常重要。
1.避免高脂高热量食物:长期连续食用高脂高热量食物,可进一步增加血脂,增加血液粘度,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腔隙性脑梗死后遗症复发。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少吃花生等油多胆固醇高的食物;避免或少用全脂牛奶、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脏、内脏、黄油、猪油、黄油、羊油、椰子油;不宜油炸、油炸、烧烤。
2、忌肥腻、甜腻、咸刺激、助火生痰:少喝甜饮料,忌廉蛋糕摄入;避免吃太多酱和泡菜。
3.忌食生的、冷的、辣的、刺激性的食物:如白酒、辣子、麻辣火锅,以及浓茶、绿豆、羊、狗肉等热食。
4、避免吸烟、酗酒:烟毒会损伤血管内膜,并可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所以容易形成血栓;大量使用烈酒对血管有害。据调查,酒精中毒是腔隙性脑梗死后遗症的诱因之一。
腔隙性脑梗死图谱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疾病。除了饮食锻炼和科学护理,只有坚持可靠的药物治疗,才能真正从病因入手,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有效防止复发。天心泰血栓心脉宁片是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医疗保险药,属于大处方制成的现代中药。可同时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血液和血管疾病(多靶点),为脑组织的恢复创造良好的内环境,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的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天心泰血栓心脉宁片含有两种国家一级新药(体外培育的牛黄和中药材公司生产的麝香),在心脑血管类药物中比较少见。正宗的材料配合现代技术,提高了疗效,大大提高了成品药物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用于临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改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头晕头痛等症状,同时防止复发,效果明显。
标题:{健康饮食}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左侧额叶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应该
地址:http://www.bafangchuanqi.cn/jkys/1088.html